中国日报7月22日电 7月20日,由国际金融论坛(IFF)、美国高盛集团和保尔森基金会牵头,20多家全球各行业领先企业参与的中美绿色金融工作组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气候投融资—政策、实践和案例”的高级别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以及深度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研究的各行业头部企业均表示,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标准制定和推广最佳实践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围绕国家气候投融资政策、实施与试点建设,金融机构气候投融资实践与创新,以及企业低碳减排案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气候投融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IFF学术委员、IFF研究院院长宋敏,IFF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以及高盛集团可持续发展金融主任卡拉·曼贡共同主持了研讨会。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祝宪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对中国气候投资政策的了解,推动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创新及行业最佳案例的交流和分享。祝宪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俄乌冲突升级、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影响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全球气候投融资合作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高盛 (中国) 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翔指出,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高盛的研究显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全球有65%的气候应对解决方案,特别是涉及清洁能源和供应链安全的方案大多是由中国提出的。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创造价值16万亿清洁技术基础建设的投资机会和40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这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吉祥访官方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在会议主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加强国家治理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形成了政府有力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李高表示,生态环境部持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气候投融资工作,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并支持央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截至今年4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约6,700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生态环境部还在推动气候投融资项目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发挥全国碳市场碳定价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大力营造有利于期货投资发展的激励政策环境,引导金融支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点倾斜;引导金融机构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指导试点地区高质量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继续推动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务实合作。
原中国银保监会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对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介绍了央行推出的碳减排资助工具,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他说:“仅就建筑领域而言,如果将现有建筑进行零碳改造,每平方米投资要超过3000元。全国有1000多万平方米的此类建筑,如果到2060年前完成改造吉祥访官方网,需要超过30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市场。”
绿色金融工作组多家成员机构在本次研讨会上介绍了本单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业务,以及参与相关规则制定和实践的成功案例。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会计师朱庆锋,详细介绍了该集团承担的《国家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相关研究工作,以及协助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信贷评价体系、节能环保产业绿色评价模型及绿色评价信息化系统的相关情况。据了解,中节能还协助蒙古国和斯里兰卡建立了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评价体系,推动了中国相关标准和解决方案的国际化。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副总裁牛韧在研讨会中,围绕绿色金融赋能“双碳”发展,重点介绍了其碳金融创新实践和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以及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两年来取得的成绩。此外,他还介绍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通过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帮助机构发现碳资产价值,加强风险管理,开展碳资产质押业务盘活碳资产,开发定制化的碳保险等,通过碳金融手段和市场机制推动气候应对的相关情况。
绿色金融工作组(GFWG)于2021年12月由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高盛集团、保尔森基金会等数十家世界企业机构创建。